August 12, 2025

從發傳單到潮有市:Uber Eats 在台灣的第一步

/

Eddie Chen
2020 年,我們開始服務 Uber Eats。
那一年,品牌已經進到台灣第四年。前四年,他們用的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策略:找來蔡依林、伍佰、林志玲等大咖代言人。這些廣告強而有力,讓 Uber Eats 很快成為街頭巷尾人人都聽過的名字。
但知名度之外,品牌開始思考一個問題:除了明星光環,我們還能做什麼?
因為如果 Uber Eats 想在台灣紮根,就不能只是「大家知道你」,而是要「大家感覺你和我的生活有關」。

走上街頭的第一步

所以,我們決定從最樸實的方式開始 —— 發傳單。

當時我們覺得這個起點其實非常關鍵,因為它代表一種態度:願意走到街頭,和消費者真實相遇

不過,我們不想讓這件事只停留在「派發傳單」。於是第一批發完之後,我們設計了 Uber Eats 行動服務員 的概念。

行動服務員:讓服務背在肩上

我們做了一件當時對工作人員來說其實是很辛苦的事:

我們讓工作人員背著外送包,掛上類似「有問題請找我」的大牌子,真的站在街頭。

這些「行動服務員」不只發傳單,而是直接告訴大家:任何有關外送的問題,都可以來問我。

這是一種反向的服務。不是等消費者上門,而是主動出現在他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。

那時候我們真的在全台各鄉鎮用兩隻腳走變鄉鎮縣市的每一個角落,甚至走進工業區,因為我相信:只要有吃飯的地方,就有 Uber Eats 的機會。

放大版外送包:跑遍全台的巡迴實驗

我心裡還在想:怎麼把這件事玩得更大?品牌就來找我們討論專車的可能性。

所以接著我們打造了一台 放大版外送包造型專車,把外送包放大到成為行動舞台,開著它跑遍全台鄉鎮,做了超過100場的巡迴 Campaign。

這個巨大的外送包,成了所有人眼中的移動打卡點,更重要的是,它為 Uber Eats 帶來了 超過原本設定八成以上的新用戶成長

我的初衷其實很簡單:「希望玩出更不一樣的創意。」

因為我一直相信,真正能打進消費者心裡的,不是你說了多少,而是你敢不敢用一個出乎意料的方式,走到他面前。

從街頭到市集:在地化的序曲

這些努力,為後來的一切奠定了基礎。

當我們在五週年辦下第一批小型慶生活動 —— 用音樂與餐飲市集和消費者見面時,我已經很清楚:只要品牌敢走出 App,消費者就會走進品牌。

而「潮有市」的誕生,也正是從這樣的心路歷程發展出來的。

回頭看這段歷程,很多人記得的是蔡依林、伍佰、林志玲的代言廣告,但我心裡最難忘的畫面卻是:

  • 我們在十字路口發著一張張傳單;
  • 行動服務員背著外送包在工業區、各鄉鎮縣市的街頭回答問題;
  • 放大版外送包的專車,開進全台各大活動、鄉鎮縣市的人潮聚集區及全台夜市。

這些看似基礎的動作,背後其實是一個品牌態度的展現:

在地化,不是口號,而是願不願意腳踏實地,走進人群。

「潮有市」不是天外飛來的靈感,而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語言。

它來自我們和消費者真實的相遇,來自一次次街頭的互動與創意的實驗。

而這正是我想和每個品牌分享的:被記住的關鍵,不在於砸下多少預算或喊得多大聲,而是找到能與你共振的合作夥伴,校準正確的品牌頻率,與市場對話,最終換來真正的共感與美好成果。